虢镇由于水质好,适宜酿酒,所以酿酒业唐宋就很盛行;清末至民国,已有烧锅十五家(清以前烧锅无考)。
每个烧锅店员多至九人,最少七人,其中酿酒工人六名;因为干活时六人一组,多了无用,少了倒不开。
一、生产概况
(一)产量:虢镇每家烧锅日产白酒三百二十斤,由税务局统一定甑桶。实际每家日产均在四百斤以上。年产量:出酒率高的字号八万斤,出酒率低的字号五万斤。
(二)生产日期:每年酿酒时间约八个月(即当年六月至来年四月),其余时间是准备原料,修补锅炉和发酒曲。
(三)踩曲时间和数量:每年五月磨曲(磨两遍),六月踩曲;一年踩曲两付,每付一百五十担,要足够一年使用。踩曲的原料是大麦和豌豆,其中大麦占百分之七十,豌豆占百分之三十。到踩曲季节,家家忙碌。踩曲酿酒有技术经验的行家叫“把式”;虢镇有名气的酿酒“把式”是何春、王宗义、朱子儒等。
(四)酿酒工人的待遇和任用办法:酿酒工人由“把式”选用,工资由烧锅负担。工人以身强力壮,酿酒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为合格。操作时六人一组,组长“把式”担任。组长报酬每月一石二斗小麦;领掀、做饭、司炉工人每月八斗小麦;下掀和接水的工人每月七斗半小麦(每斗三十斤)。工人工作时间,每日十至十一个小时;黎明即起,便投入紧张的劳动。这个活路,既讲技术,又讲力气,而且都是手工操作,糟窖一丈多深,翻窖时,扬上扬下很费力气。在生活待遇上和经理一样,每月等级。虢镇烧锅多,吃饭有比较,吃的太坏,以后用人麻烦,酒也做不好。因此烧锅给酿酒工人的伙食都办得比较好:不吃粗粮,每月初一、十五臊子面,平时白面馒头尽量吃,酒随便喝。
(五)酒的鉴定:当时,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酒质检验没有仪器,尽凭土办法观察。检验酒的工具有三种:花壶、花苞(收口的圆杯子)和公道(按酒勺子)各一个。检验时先由专人把酒和水按比例掺好,然后由验酒的“把式”提花壶往花苞里倾倒,这时酒在花苞里能推起“花子”(象葡萄状的泡儿)。花子下去后,即呈现出无数小珠子,珠子像鱼眼睛,明光闪闪,珠露晶晶。此时,验酒“把式”小心翼翼地用口把花子一吹,借此,观察花子下边的酒质。如果酒质透明清亮,就断定这是最好的。如果酒珠子不均匀,用口将珠子吹掉,酒质呈混浊,这就断定酒的质量差。
(六)酒的成色等级
酒的成色分为六等:
一等酒:十一盅酒兑六盅水,若倾倒在花苞内能起“花子”的,此酒算为绝好的上色酒。但,一般不出产。
二等酒:八盅酒兑四盅水,倾倒在花苞内能起花子的;
三等酒:九盅酒兑四盅水,倾倒在花苞内能起花子的;
四等酒:七盅酒兑三盅水,倾倒在花苞内能起花子的;
五等酒:五盅酒兑三盅水,倾倒在花苞内能起花子的;
六等酒:三盅酒兑一盅水,倾倒在花苞内能起花子的。
二、虢镇酒的特点及销路
虢镇所产之酒浓度高,味道鲜美,醇香可口,酒畅销省内外。外销一般是九盅酒,即三等酒色,相当于现在的六十五度酒。因酒质优良,西安、山西、河南等地酒商经常来虢预购、订货。
(高玉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