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宋金宝鸡和尚原之战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王应西 李伯勋  浏览量:861 

南宋初年的抗金战争,史载主要有三条战线,即东线以韩世忠为首的江淮战场;中线以岳飞为首的中原战场;西线以张浚、吴玠吴璘兄弟为首的西北战场。

韩、岳抗金事迹,知者甚多。而吴玠、吴璘兄弟的抗金事迹,则知者较少。考其史载,吴氏兄弟从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起,至孝宗(赵睿)乾道三年(1167)吴璘病死止,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抗金战争中,驰骋沙场,功绩卓著,其中尤以绍兴元年(1131)的宝鸡和尚原战役著称于史册①,这是关中地区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西人至今思之②”。今天我们探讨和研究它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吴玠(公元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县)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未冠,以良家子隶泾原军③”,投西北名将曲端部下,在抗击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遂擢升为将领,与曲端齐名。故当时陕西人谓之曰:“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④”。吴玠转战川、陕,历任川、陕宣抚副使、定国军承宣使、四川宣抚使,授特进、开府仪同三司。绍兴九年(1139)五月,卒于抗金前线仙人关,时年四十七岁;赠少师,谥武安,追封涪王。

吴玠弟吴璘(1102——1167),字唐卿,“少好骑射,从玠攻战,积功至阁门宣赞舍人⑤。”绍兴初,从吴玠在和尚原、仙人关屡次打败金军后转战甘、陕,英勇顽强有其兄风。官至西路安抚使,拜太傅,封新安王。卒后赠太师,追封信王。

“吴玠与弟吴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力,据险抗敌,卒保全蜀⑥”,其首告捷之役则是宝鸡和尚原之战。

一、战前形势

建炎四年(1130)九月,南宋宣抚处置使张浚不听吴玠“宜各守要害,须其弊而乘之⑦”的建议,正面出击决战,致使五路(秦凤、鄜延、环庆、泾原、熙河)兵败于富平(今陕西富平县)预征的五年田赋粮米、金帛全部落入金人之手。关中失陷,巴蜀大震。张浚退驻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其部属退守在秦岭以南和陇东南。惟独吴玠收集散兵,扼守大散关(今宝鸡市南十余里,秦、蜀要口)东的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⑧。”吴玠守和尚原,前方面对士气正盛的十余万金军围追,后方音信难达。当时交通不便,粮饷不济,而自己又是孤军作战,因此,大有“风雨压城城欲摧”之势,处境十分困难。故当时有人劝吴玠退守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而吴玠却说:“我有秦岭以北的百姓支持,敌不破我,岂敢轻进?吾坚壁重兵,下瞰雍甸(关中),敌惧吾乘虚袭其后,此保蜀良策也⑨。”

由于韩、岳在东路江淮、中路中原战场上英勇抵抗,金人接连败北,使其南侵计划一时不能得逞,于是便改变战略方针,把重兵集至陕西一带,进攻张浚扼守的西线,企图从这里打过秦岭,突破蜀口,占汉中,进四川,切断南宋在云、贵、巴蜀的经济命脉,陷南宋朝廷于经济竭蹶的困境。然后再顺江东进,妄图用大迂回的战略包围,直捣南宋首都临安。故金军统帅娄宿集中兵力,决心夺取和尚原和大散关,以畅通蜀口军路,于是在宝鸡和尚原,一场关乎宋、金双方全局的鏖战势不可免了。

二、战争经过

绍兴元年(1131)年冬九月,金兵攻取和尚原的战役开始了。娄宿派大将设立主凤翔,别将乌鲁折合自阶、成(阶州、陈州,今甘肃武都、成县一带)率领两路兵马直奔散关,从北、西两路约日会至和尚原,企图夹攻吴玠军。当时“玠与璘以散卒数千驻原上,朝问隔绝”,军饷不足;许多将士的家属又留在金占区,金兵围攻和尚原消息传来,“人无固志”,军心动摇,部下有人“谋劫玠兄弟北去”降敌。在这大兵压境,黑云笼罩渭山之际,吴玠会集将士,勉以爱国忠义为重,说明只有为国才能保家的道理,并分析了宋军可以取胜的有力条件,当场与将士“歃血为盟”,誓死抗金。于是将士皆感泣,愿尽死力,精诚团结,志气高昂,积极建筑栅垒,准备迎敌。

乌鲁折合率骑兵先至,驻军列阵于北山,出兵索战,仰攻和尚原。吴玠命令原上四面守将坚阵待之,等金军靠近后,忽然万箭齐发,滚石飞下,有效地杀伤了大量金兵。吴玠考虑到自己兵少,所以将士兵分成几批,轮番作战,使兵士有充沛的精力抵抗金军连日来的频繁猛攻。吴玠又采取积极防御的政策,抓住金兵的弱点,派兵俯冲下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乌鲁军大乱,再加上山谷中路狭多石,马不能行;金人只得舍马步战,故使战斗力大大减弱,好在当时正碰上大风雨雹,乌鲁军遭到惨败而退逃,在吴玠击退北部金军的同时,派去据守西部金军的吴璘正在坚守箭括关(今陕西千阳县南),来自成、阶二地的没立军被拒于关外,使两军不得会合。和尚原战役第一个回合,以金兵的失败而暂告结束,宋军士气大振。

金自侵宋以来,所向披靡,骄气横溢,但在陕西与吴玠兄弟交锋首次败北,便恼羞成怒,誓以重兵芡玠,挽回败局。适逢金陕西经略使娄宿病死,兀术(宗弼)继任。他重新集结了诸路兵马十余万,在渭河上架起浮桥,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隔山谷与宋军对恃,并开始大举进攻和尚原,这时吴玠、吴璘合兵一起共守和尚原,仍采取上次战术:首先当金兵攻入时,“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10”,如此大战三昼夜,击退金兵三十余次进攻;“敌稍却,则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11”,使其不得食。这样以来,金军困顿,不得不撤退,吴玠又命令吴璘于金军撤退必经之地神 (和尚原西北,上神沙河源头附近)设置伏兵,金兵来到时,被这突如其来的的攻击杀得大乱;此时,吴玠不失时机地以猛虎下山之势亲率勇士俯冲下原,纵兵夜袭,金军宝鸡大营火光冲天,“连珠营”尽被焚毁,统帅兀术仓促应战,连中二箭,在乱军中剃掉胡须,脱下战袍,才得只身逃脱,宋军斩敌万余12。金主完颜晟怒其兀术无能,调回燕山,改派撤离喝为陕西经略使,驻兵凤翔府,伺机再夺和尚原。

吴玠兄弟在和尚原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南宋朝野人心,遏制了金军在西北战场的长驱直入。直到绍兴三年(1133)十一月,吴玠觉得和尚原距蜀较远,粮饷不济;加之朝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牵制,为了缩短战线,避免悬军劳师的危险,便命守原的吴璘主动放弃和尚原,去经营仙人关(在今陕西凤县西南)和杀金平(仙人关右)。至此,历时三年余的宋金和尚原战役宣告结束。

三、和尚原之战说明了什么?

(一)从南宋抗金的整个形势看,和尚原之战遏制了金军“规取陇蜀”的战略计划,保卫了南宋右翼领土的安全,使宋金东起江淮,西至秦岭的战线趋于对恃相持的状态,促成了南宋以临安为中心的统治区逐渐稳定,得以控制着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鼓舞了川、陕、甘军民的抗金斗志,说明了金兵并不可怕;只有坚持抗战才是出路,并为日后西线抗金斗争积累了军事、政治方面的经验。因此,和尚原战役在南宋军民整个的抗金斗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从战争的性质看,宋金之战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金是促退的,非正义的;抗金的南宋军民一方是正义的。

因为金人南下前,处于奴隶社会,南下过程中,把落后的生产关系精神文化强加给中原人民,这是历史的倒退。金兵屡次兴兵南下,其“主要目的,在于掳掠财富和掳掠人民作奴隶······金兵南掳去大批汉人锁上铁链在耳部刺字,标价出卖,或者赶到西夏去换马,或者卖给蒙古室韦等邻族”13,故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不破坏,致使中国北方“白骨蔽野,十室九空”,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破坏了封建社会发展秩序和北方地区的生产力。金统治者这些掳掠行为说明他们是战争的非正义一方。

正因为这样,人民或参军,或自动组织起来抵抗,表现了高度的反暴掠精神。和尚原战役过程中,吴玠军粮饷供应不上,“凤翔民感其(不弃百姓而去的)憾事,相与夜输菆粟助之。玠赏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昌禁如故,数年然后止14”。这充分说明正义的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作为主战派的吴玠兄弟坚守和尚原的主张和行动,基本上符合人民得到利益和要求,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维护了历史的发展,因此,他们是南宋初年西北战场正义力量的代表者之一。

(三)从军事上看,吴玠是一位知兵善战的抗金名将,其战略战术均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仅以和尚原战役为例,表现在:

第一,在五路兵败,朝野震动的危急关头,吴玠孤军执意守和尚原,并非意气用事,而是他审时度势后所下的决心。首先,和尚原地高势陡,两面有峡谷阻隔,易守难攻,左后方便是散关,如不可支,还可退守天险再战。如若宋军直接退至仙人关或河池(入蜀之要塞,在今甘肃成县东),便敞开了金兵入蜀道路,如同助敌深入。另一方面又会使关中抗金军民大失所望,等于灭己志气,长敌威风。其次,和尚原是金军入蜀必争之地,吴玠料“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摄其后”,事实确是如此;守住和尚原又有利于及时引兵,阻截沿宝鸡一线进入甘陇的金军,如若退屯汉则远水不解近渴。由此可见,吴玠选择和尚原以拒金兵,在战略上睿目独具。

第二、战略部署还须正确的战术去付诸实现。在和尚原之战的整个过程中,吴玠制定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作战三部曲:即先用劲弓强弩,使重甲之敌不得靠近,轮番作战,使金兵疲困;后或侧翼迂回,旁击骚扰,或奇兵设伏,消灭其有生力量,使其慌乱;再伺机挥师反攻,败敌于仓促衰困之时。正如吴璘回答上司胡世将问玠所以制胜者:“与兵(金兵)角逐既久,乃得其情。盖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中国士卒,不及金人之坚耐。吾常以长技洞重甲于数百步外,则其冲突固不能相继。于是选据形便,出锐卒更鉃扰之,与之为无穷,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坚韧之。”究吴玠用兵之奥秘,全在于掌握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即“先胜而后求战”、“扬长避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无怪乎史书称他“用兵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19。”吴氏兄弟屡败娄宿与撤离喝,使撤离喝惧而啼哭,连金军中也称他是“啼哭郎君”。吴玠于绍兴四年(1134)三月,再次大败金兀术于仙人关。。这些都得力于战术方针的正确。其功绩可与同时期中原战场上的岳飞媲美。

第三、吴玠用兵,继承了古代名将的遗风,即爱民不扰民,屯田充军实,令严而亲士卒。《宋史·吴玠传》载:“玠与敌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老民,屡汰冗员,节浮费,益治屯田,岁收至十万斛。又调戍兵,命梁、洋守将治褒城废堰,民知灌溉可待,愿归业者数万家。”“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扰之。”正因为如此,他妥善地处理了和尚原之战前军队内部预谋的哗变,在大敌当前,用人之际,吴玠未鲁莽斩杀准备劫己投敌者,而是晓之以大义,促其反悔一致对敌。这充分显示了吴玠作为一代名将的谋略和风范。

吴氏兄弟坚守和尚原,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但可悲的是在吴玠死后的第二年,即绍兴十二年(1142),卖国贼秦桧一意屈膝求和,下令撤去秦岭北麓散戍,竟割让和尚原结金。然而吴玠、吴璘为保卫南宋王朝,抵拒金军西侵所建立的功勋是不朽的。

 

注释:

①和尚原地址见史志记载:正德《凤翔府志》:“和尚原,县(虢县,今宝鸡县)西南四十里,大散关之东,宋高宗朝,吴玠大破金兀术之处,遗址尚存”。《宝鸡县志》:“和尚原,县西南四十里,大散关之东,吴玠、吴璘同杨政蝎阻金兵,大破兀术处。前有高岗,名石塔山,又称大王山,上有旗杆石基石,系原垒望台,岗必攀崖而上。东邻一岭稍平,前仰后低,如和尚帽状,故名。其旁谷有牧马滩,皆其遗迹。”据一九八五年宝鸡“大散关关址”学术讨论会意见,和尚原当距大散关不远,在今秦岭梁东部稍偏东约六里的八卦庙处。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代凤翔路图所载,和尚原在陈仓山与大散关中间偏南处,似与上述意见不尽符合,有待再考。

②、③、⑦、⑧、10、11、14、16、17、19见《宋史·吴玠传》。

④《南宋·宋碑类钞》卷一(武备)。

⑤18见《宋史·吴璘传》。

⑥15见《宋史·刘琦吴玠吴璘传论》。

⑨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O八、一一O。

12见《纲鉴易知录》卷七九“兀术剃须髯遁”条。

13见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五册二四九页。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