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原址在县城西街孔庙东侧。当陈树藩、刘振华祸陕时,甘军孔繁锦进驻宝鸡,强占该校,多次交涉无效,致使学校无法上课,遂移至西郊长寿山庙宇。
一九二六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匪首王友邦带领大批匪徒闯进学校,在校师生除个别躲避、逃跑以外,其余全部被绑架,星夜带到匪巢吴山。土匪绑架师生的目的在于敲诈勒索钱财。地方教育当局和师生家长以重金求赎,只赎回少数人。先后在吴山死亡十三人,因患重病赎回后死亡二人,共死亡十五人。其余大部分是在国军和地方团队合力攻破吴山后,陆续脱险的。匪徒在逃窜时将一名教师、三名学生带往四川,直至一九四三年以后始返家乡。这一惨案,震惊了全县,穷家富户,人人惧怕,家家惊慌,几无宁日,弄得整个教育界惶恐不安。
我当时是本校学生,那日晚,县教育局长何雪堂之父(与我同村)有病,老师彭遵章让我连夜送回,未返校,幸免于难。后经询问遇难老师、同学和友人孙志成(陇县人,其子被王友邦拉票死于吴山)等,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前后情况知之较详。兹将经过分述于后。
一、王友邦盘踞吴山
王友邦,河南登封县人,一九二四年下半年与其同乡冯占彪来至陕西陇县一带,与八渡梨林川的苏克勤相识,苏私藏步枪一支,三人遂图谋不轨,暗中纠合不务正业的人,聚居吴山。后又串通吴山附近之高适瑞、明为富户干活,实则作奸犯科,打家劫舍,抢掠财物。久而久之势力渐大,就以吴山为据点,私造枪弹,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号称三千人马,遂成为吴山的“大王”。这些人马的供给,全由当地人民负担。
吴山,位于新街乡,是一个贫困的山区。王友邦自知靠吴山一带百姓供给其吃用是不会长久的,准备分头下山抢劫。但他孤占吴山,恐其围剿,因此,采取“近保远交”的策略,近不滋扰吴山一带老百姓,谓之兔子不吃窝边草。远交陇千之团队,多方拉拢,打通道路,互不干扰。而把宝鸡作为他们抢劫之重地,安插心腹,通风报信,如宝鸡城内张某被王友邦任命为营长,裁缝孙师(河南人)给作“底线”,经常与王友邦挂钩联系,提供抢劫线索。“一高”师生常在孙师裁缝铺做衣服,孙知道“一高”师生情况,随即向王友邦通风禀报:“一高”师生都是富户人家,有钱子弟。王友邦闻讯起了恶念。
二、趁节日劫掠“一高”
“一高”校址长寿山,很早人称牛头寺,是一庙宇较多之寺院。山上山下都有庙宇,每年有几次大庙会。农历正月初九为“上九会”,七月七日为“七月七”会,百里以外的人纷纷来此赶庙会。每逢初一、十五焚香拜佛祈福求佑之群众甚多。一九二六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匪首王友邦趁人们朝会之时,差众匪徒扮成进香拜佛之人,手持香表,口念弥陀,逢庙跪拜,藉以窥探出入道路和教员、学生住所,山上山下,寺左寺右,观察的一清二楚,并与长寿山不到半里的“胜金寺”所驻的国军进行拉拢,以防阻截。一切筹划安排妥当后,在当天夜率领数百名匪徒,从长寿山之北坡直扑下来,分三路围住了“一高”,一路由山顶而来,一路由腰门而入,一路由山门(即校门)而进,把学校北、西、南三面包围,(校东乃是深沟)满山遍野灯笼火把,匪徒蜂拥闯入校内,是时师生已就寑,校长郭灵甫尚未茹睡,闻讯即起,刚到腰门,匪徒冲进,躲之不及,即钻入钟楼内倒放之碑隙中,未被发现。教员司知卿因去厕所,看见校园异常,知其意外,躲入教员灶房与灶夫金存伏案下。教员张子慎在校东八角亭住,被匪徒追赶,陷入深沟,二、三名学生在宿舍闻声匿迹床下,除上述师生幸免外,当晚在校师生五十余人(那天是星期六,通膳师生二十余人回家),均被绑架吴山。其中教员由强鹤丞、张子才、彭遵章、新任管理员谭选魁,其余均属学生。
当王匪抢劫一高的夜晚 喊声震天,较远之太平堡、中堡子、玉涧堡、高升堡等地群众都被惊起。而“胜金寺”之驻军,负有治安责任,熟视无睹,未采取任何行动。匪徒刚走,幸免的教师司知卿和二、三名学生,立即报告驻军,要求迅速追捕,他们以“没有命令,不便行动”为藉口而拒绝。这就不难看出,旧社会兵匪乃为一家,千真万确。
第二天清晨我来校途中,风闻学校被劫,疾趋到校,校内寂然无声,只见教室残躯火把遍地,书籍狼藉,宿舍被褥横三竖四,不觉泪下。天大明校长进城向县教育局报告,我与幸免老师、同学巡视查核全校被劫毁情况,其时,教育局派人前来勘查了现场。中午有人来说,学校东崖下玉涧河边水滩中有人呻吟。我们急奔视之,乃张子慎老师,满身污泥,昏迷不省人事,即送其家急救(当时县城没有医院)。
三、用重金赎回师生“一高”被劫后,县教育局负责人将被劫惨状和勘察情况立即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召集紧急会议,商讨了补救办法:(一)报请省政府剿匪;(二)向占原址军队交涉腾出校舍将“一高”搬回;(三)采取有效措施,营救被难师生;(四)通知各地学校注意安全。会后,第一项即向省政府报了文,但当时政局混乱,未作答复,也没用采取任何行动。第二项几经交涉,驻军答应先腾出一部分房舍,以后陆续交还。当腾出一部分房舍后,在校几名师生用两个月时间才把全部校具搬回。惟第三项决议难办,历时两月时间,仍想不出营救办法。这时教育局、学校和被难师生家属都很焦急,到处设法探悉。当得知县城内张某和开裁缝铺的孙师可以从中说情以重金去赎的消息后,通过这两个人的关系,用钱赎人。当时匪首王友邦要价很高,把师生分为几等,有的要几丈银元(土匪把一百个银元叫一尺,一千个银元叫一丈),有的要得更多。县教育局在社会舆论、师生家属逼迫下,只得动用教育基金,这才将教师张子才、强鹤丞、彭遵章等先后赎回。其他师生因教育基金已用完,着其自行设法去赎。此后,除家庭有办法的少数同学被赎回外,其余均被囚吴山,不能得救。陵原乡何家村何生荣因赎其子何其仁,把土地全部当卖,一家十口忍饥受饿。学校管理员谭选魁在吴山攻破后,被匪首王友邦及匪徒逃窜时绑架到四川多年。第四项通知各校注意安全,只是一句空话。那时军阀混战,土匪蜂起,民团瑵扰,谁也无法保障学校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人人惧怕,学生无心就读。正在筹办的马营镇看河岭第三高小(今之戚家崖小学)因怕遭劫,被迫暂停。校长杨仁山提出把学校搬回县城,县教育局接受这一要求,遂将一、三两个高小暂时合并,两校师生在县城西街第一高小原校址复课。后来局势稳定后,“三高”才搬回马营镇。
四、出奇计攻破吴山
盘踞数年的王友邦,势力扩张,费用日增,于是扩大抢劫范围。西北至甘肃崇信、华亭,东至千阳,南之宝鸡,到处打家劫舍,抢粮抢钱,绑票烧烤,勒索财物,烧伤逼死者甚多。如陇县孙子成的儿子孙永福因无钱赎惨遭杀害;宝鸡何家村杨镐之父被绑票,因交不起勒索大烟、白洋而死于吴山;宝鸡“一高”师生被劫持绑架后,死于吴山者十三人。因此,数县呼吁,万民请愿,要求政府剿灭土匪。一九二八年北伐战争结束,冯玉祥部队驻陕,即令甄寿山带兵去剿。甄奉命于六月五日到达,观其山势险峻,防守坚固,只能智取,不易硬攻,出奇制胜,方为上策。因此,采取“麻痹方式”,立即集合部队大声训话说:“接上级命令另有防务,即日出发”,遂将部队带走。匪首王友邦得此消息后,又派人刺探甄兵行动,果然如此,便稍松懈。终于达到麻痹之目的。当夜甄军又急速转回吴山附近。次日拂晓,出其不意,由新街之官村向匪巢进攻,匪徒慌忙逃上山顶,企图负偶顽抗。甄军以大炮轰击,王匪不支弃山投降。吴山攻破后,王友邦众匪徒受编。被押吴山数年的无辜群众,始被得救,回到家乡。
五、悼念死难的同学
攻克吴山之前,一部分被赎回的师生说,吴山被押之日吃不饱,穿不暖、睡在石崖下,山涧中,阴湿寒冷,不见阳光,不时滴水,所有被押的人面如黄表,骨瘦如柴,经常提心吊胆。当时的师生家属上山赎人时,匪徒将“票子”吊在高树上毒打,有时磨刀霍霍假装杀害,有的割掉耳朵捎至其家,以逼钱财,如郭来义、齐家诚被土匪各割了一只耳朵。他们在吴山还亲眼看见,尸体满弃山谷雪中,目不忍睹,惨绝人寰。当时死难的同学,因事隔四十六年之久,有的姓名已记不清,能记得的有唐传书、茹维中、司尚德、曹鸿儒、李作舟、田让、李如桂、何崇藩、李遐龄、刘铨、宁世德、乔佩等。同学死难的消息传到宝鸡后,地方人士杨兆璜、强石莲等发出呼吁召开追悼会的启事。(原文见后)随在“一高”召开了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死难的同学。
参加追悼会的有各机关负责人、教育界人士、地方士绅、死难同学的家属和营救回来的师生。各单位送来了挽联,挂满了会场。王御老师特为死难同学拟了悼歌,歌词内容如下:
吾今日来追悼,心实悲伤!想起诸君,烈断肝肠!父老昆弟大失盼望,能不悲伤!能不悲伤!忆吾辈同窗观摩,仿佛如昨,言犹在耳,心岂能忘?谁不期君,品学兼优,将来成为伟器,荣耀梓桑!那料一旦长别永离,天各一方!痛心疾首,无可奈何怨彼苍,能不悲伤!能不悲伤!
这首动人心怀的追悼歌一唱起来,参加追悼会的各界人士大声憾哭,悲愤交加。
参加追悼会的各个单位都送来了挽联,死难家属亦有送挽联的,挽联挂满了“一高”校园。会完后,往来致哀的人,个个含泪低声念挽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唐少勋挽儿联、杨兆璜的真情实感联、杨震生的悲愤诙谐联。
唐少勋的挽儿联:十八年教养关心,书在架,琴在囊,偶睹物是人非,犹抛我两行眼泪。
六阅月冰雪饱腹,面如表,骨如柴,早知凶多吉少,难怪儿永离人寰。
杨兆璜的挽词:
白浪为虐,泮水池边中秋夜,黄金莫赎,吴山顶上梦里人。
杨震生(卫生助理员)挽词:
学讲卫生,身不生,惜学空务讲究。
山名长寿,人不寿,笑山有负名称。
参加追悼会的人,既忆自己,又想别人,听到歌声,看见挽联,人人心酸,个个堕泪,真是两山(长寿山、吴山)情景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有的为死难同学的家属解愁,说人生就是渺茫,前途不可预测。有的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恶者最终将自食其果。追悼会虽然是一天时间,而给人们的影响却是很深的,迄今思之,那时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六、害人者可耻下场吴山被攻破后,王友邦之匪徒受编,撤离山寨,在宝鸡县城城隍庙驻了一个星期,恶性发作南逃川甘边境。逃跑时,将宝鸡县长蒲海帆劫持至甘肃碧口枪杀。王友邦逃到川甘边境无处栖身,贿求邓锡侯(四川军阀之一)收容,邓恐收之得罪冯玉祥,便乘鲁大昌(甘军中的师长)和他会面之际,顺便推给鲁大昌,鲁便接受,令王友邦众匪徒驻扎甘肃碧口,称之王司令。
鲁大昌部下有一名团长叫何处,(系甘肃武山人,曾在冯玉祥部队张维玺学兵团当学兵)受王友邦管辖。得知王友邦在陇千等地抢劫情况。且王友邦驻碧口后,故态复萌,在武都等地,抢劫拉票,酷害百姓。何处对王极为不满。是时陇县孙子成(曾与何一起当兵)也在何处栖身,要求何为自己的儿子孙永福报仇,遂收集控告王友邦的材料,趁鲁不在时,处决了王友邦。古人云:“杀人者人恒杀之”。这个恶贯满盈、罪有应得的匪首被处决的消息传到陇、千、宝,大快人心。
附:追悼会启事
呼吁为吴山死难的一高同学召开追悼会启事
吴县不幸,迭遭事变,前有兵扰,和有匪乱,四民忧虑,日夜难安。民十五年,中秋夜晚,王匪友邦,倾巢出犯,扎根吴山,祸及玉涧。长寿山前,一高罹难,绑架师生,五十有三,百般折磨,冻饿难堪。未及一载,死亡十三,六骨雪埋,七尺蒿填,生者仍拘,泪洒冰天。遥望家乡兮杳茫!盼马生角兮何年?悲连城之壁堕于地下,慨明珠之光毁于荒山。岂造物者之不仁,实匪心贪欲之无厌。银洋几丈不足,割耳逼赎实惨,见者肝胆俱裂,闻者泪流鼻酸,酷刑拷打,铁佛视之泪流,哀声乞救,金人闻之口颤。同人等义属同乡,情逾骨肉,何忍视之漠然!是以联名吁请追悼,既表生者悲痛之情,又明死者无辜之冤,向知吾县人士恻隐之心夙著,怜才之心同感,伏乞垂察,使追悼早日实现。是为启。
发起人:杨兆璜、杨育生、王月清、强石莲等
(此启事是从发起人之一强石莲处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