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私立蔚文小学与马旭天先生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景 行 刘殿奎  浏览量:224 

宝鸡县私立蔚文小学,是抗日战争期间宝鸡颇有声名的一所学校。一九四五年这所小学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改名为虢镇第二小学校。它的创立是和热爱教育事业的马天旭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天旭,字含启,宝鸡县周原乡高里村马家山人。他毕生勤奋好学,毅力超人,热爱教育,治学严谨。一九三五年前他在虢镇小学任教。后来另辟蹊径,创新办学,得到虢镇地区各界人士刘翰卿、梁寿珊、何德轩、雷声卿等人的支持,遂办起一所“图书馆”和民众学校(即夜校)。办起后没有地方,就临时设在虢镇东街商号“永久店”的厅堂里。图书馆备有少量书籍报刊,供商人、市民自由阅览;民众学校,设备简陋,借用商人桌凳或由学生自备。开始只有二十余名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寒的子女。后学生渐增,又办起短期小学班。顾名思义很不正规,上未立案,下无基础,是一所很不像样的临时学校。当时教师只他一人,教学和一切事务由他承担。课程只教国语、算术、常识和珠算。体育课,因无操场,学生只能在街道稍宽敞的地方活动。民众学校与短期小学班,同用一个教室上课,白天小学班,晚上夜校。他精心备课,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

由于马天旭先生治学有方,校风良好,使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民众中影响越来越大,要求来这个学校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九三五年下半年,又招收一些学生,增设了班级。原有教室容纳不下,马天旭先生就与各方联系,最后把学校搬到“山西会馆”(今之县政府招待所)。这里仅有几座空房,除此一无所有。他带领学生收拾了几个月,才象个学校的样子。

在山西会馆办学两年,良好的学风,名扬虢镇城乡,深得群众好评。学生由原来二、三十人,增至一百二、三十名。这一变化不仅得到了地方有关人士的支持和信任,而且引起了党、政、军、学、商各界的重视和关怀。教师随之增加,董以正、邵子秀、王用先等陆续来校任教。

一九三七年冬,日寇疯狂侵华,大片国土沦丧,山西危急,一兵工厂由晋迁虢,强行占据了山西会馆。学校被迫搬往南门外的火神庙,这是一所破烂不堪的庙宇。马天旭先生又一次同师生一道边上课边劳动,不分昼夜,不避霜雪,修葺房舍,整修道路,时经半年,面貌一新,校容整洁,呈现学校的样子。马先生办学的胆略、气魄,深得群众赞赏,社会舆论和影响进一步提高,他的信心更坚定了,决心更大了。经各方商议确定,把短期小学班办为正规小学,定名“宝鸡县私立蔚文小学”。筹集办学资金,成立了校董会,梁寿珊为董事长,刘翰卿任名誉校长,马天旭为校务主任。于一九三八年上报立案,批准为正规小学。

马天旭先生家有高堂老母、妻子儿女,但他以校为家,从不料理家务,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他在办学中,注重校风,讲求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一九三八年春私立蔚文小学成立后,随着教师、学生的增加,又将玉皇庙扩为校舍,教室增多,校园幽静,环境优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逃难者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入学学生逐渐增多,一举达三百多名,已成为一所初具规模、课程齐全、校风严谨、学风端正,教师优秀、群众称赞的一所完全小学。

全校设六个班,一至六年级各为一个班,每班拥有学生四、五十名,课程由原小学班的四科,增至九科,新开设: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虢镇地区的董志诚、胡耀德、胡耀泰、付执中、范正英、高松如、李景峰、雷声卿、高茂魁、王天觉等先后来校任教。这时学校的校务活动,教学组织,校风校纪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呈现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蔚文小学与马天旭先生,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热忱放在首要位置,贯彻于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之中。他对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敬佩。对其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立场,“耕者有其田”、“废除封建剥削”的主张和“联饿、联共、扶持农工”的三大政策非常赞赏。他经常给学生讲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略,新旧三民主义区别和三大政策要义,激发学生革命热忱。马先生还重视培养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三年级以上各班,每周一次讲演会,每次三至五名学生轮流登台讲演。其时抗战时期,他们组织学生街头演说,以发表演说的方式,激发国人爱国热忱。学生梁启弟、付正祥(即付旰晴)等,皆在稠人广众,集会场所,从容不迫地慷慨陈词,发表具有说服力的演说,感人至深。

学校体育活动除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等项目外,增设了“国术”组织从事武术训练。马先生常亲自传授“打拳”、“劈刀”、“舞棍”之法,使中、高年级学生掌握了拳、刀、棍的基本套路。一九三九年全县举办体育比赛,蔚小国术表演获冠军,学生张宝才在爬山比赛中获第一名,学校声誉大大提高。

蔚小文学与马先生,还善于提倡、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定期举办书法、美术展览和音乐文艺晚会,不断培养学生爱好。梁启弟、郭敏、樊敦孝等十多名同学被誉为“写家”;杨宗廉爱好美术,擅长画莲;朱彦斌善画马,马先生就予以重点培养,指导他们画莲、画马的技巧。同时还邀请当地驻军讲抗日故事,教唱抗战唱曲,组织喜爱演唱的学生,排演抗日救亡文艺节目,每逢节日集会实行公演,配合抗日,开展宣传。为活跃学校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在校内举办游艺晚会,内容丰富多彩,有独唱、猜谜、讲故事、演双簧、吹口琴、拉胡琴等。

蔚小文学与马先生,还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他们把学校的几次搬迁修建,视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教育学生不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公子。一九三七年国民党军队一四O师七一八团驻防虢镇,团长李靖华驻南关玉皇庙(蔚小校舍)。在李团长的倡导下,军队同当地机关、团体合作,利用工余、课余时间修建了一个“中山公园”。堆假山,修平台,建花圃,筑鱼池、铺道路,砌围墙,栽树、种草、修建球场等,把荒芜废墟变成了虢镇有名的游览之地,游人络绎不绝。

为了密切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学校于一九三九年春,举办一次极为隆重的“恳亲会”。校董会、校务会全体成员、所以师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有关人士参加,座谈听取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和全体师生的意见、建议,并参观学生作业、手工劳作展览。通过“恳亲会”使学校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师生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学校越办越好。

私立蔚小文学与马天旭先生,从办短期小学班开始到蔚小建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正规到正规,经历了一番曲折的斗争和艰巨创业的过程,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马天旭先生在办学、治学中,沥尽了心血,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