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先生姓王,讳丕基,字建若,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人。幼读时。资性笨,师曰:“天资笨不可怕,可怕者无恒心耳。”王先生在老师开导下,刻苦攻读,寒暑不间,但愈学愈困,莫明原委。及冠,读元初名儒吴澂①著作,深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之语,乃继续发愤,勤思敏求,终获得治学之法,且饶有兴趣,朝乾夕惕,遂成为关中国学有名之人焉。
余之先父育生公与先生二叔父紫京公系同学,过从甚密。一九二七年余亦慕先生之名,得在西安拜识,常以师礼事之。后又在宝鸡共事多年,知先生之为人。今先生与世长辞,恐其事迹,日久湮没,遂不揣冒昧,概述其略。但因知之不深,加之水平所限,不足以彰先生之才德,甚望深知者,予以正谬补充,不胜盼祷。
经 历
王老先生幼年随二叔父于凤翔县八旗屯刘家私塾求学,继又就读于凤翔名儒李正初先生,研经读史,虽三冬寒九,手僵肤裂,常以桃椿胶泥之,苦读仍不辍。一九一一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以名列前茅,入国立武昌高师深造四年,因其成绩优异,应内政部国选,参加教育视察团赴日视察教育。回国后,即在西安教育界工作,各校争聘,桃李遍地。
先生曾任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教员,继任陕西省政府秘书,兼教育厅秘书。随后在西安八个中级学校执教。胡笠僧督豫时,任警察厅厅长。一九二七年任乾县县长。是年下半年先后任民政厅、财政厅秘书、主任。一九二八年任临潼县县长,陕南公债专员兼银行协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O年,任西北民军司令部民政处处长。一九三一年,任陕西省教育厅视察、秘书。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时,如教育厅秘书。一九三七年前后,如省立西安二中教员。解放后至一九五七年先后任省立虢镇中学校长、教员。一九五O年兼民盟宝鸡县小组组长。县政协成立后,为县政协委员。一九五七年错划为右派分子,一九五八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同年在县文化馆工作。“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被遣送回家。一九七九年予以彻底改正,落实了政策。一九八O年十二月,县政协恢复,为政协委员。王老先生遇事直言,平易近人,因此有“仗义执言老人”之称。
著 作
王老先生毕生好学,知识渊博,治学谨严,对国学造诣甚深。尤其擅长诗词,所著《国学卮言》②与《觉非堂诗存》,脍炙人口。兹就其两部著作内容,概述于下,以见其聪颖异常,才思横溢。
(一)《国学卮言》,内容包括小学③、经学④、史学⑤、子学⑥、文学⑦、诗8、楚辞⑨、赋⑩、骈文11、词12 、曲13、小说14 等。先生认为国学分类有五:(1)汉刘歆歆15之七略16,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班固17之艺文志18,魏微19之经籍志20,均由此而生。(2)魏荀勖21之四部,及四部名称由此而始。(3)晋李充22之四部,经、史、子、集之次序由比而来。(4)南朝宋王俭23之七志。(5)南朝梁阮孝绪之七录24。
王老先生为便利学生研究,参照班志所载,分小、经、史、子、文五部:
1、小学部:说明六书25之名称、区别和次序,研究小学应读之书十六种。
2、经学部:将经学定义,经目分别,经学要点,十三经26名称及注释者、治经次第,经学分论要点,都一一指明,他说:“此籍为治国经世之本,经学随时而变体,朱予重训诂27之学,训诂亦有变迁,读古书不明书训不可,泥古训而施之于今也不可”。先生将古文学家和今文学家作以区别,对历代治汉学家之时代、姓名、著述、列表说明。
3、史学部:将史之本意,史之解释,史之起源,史之分类,都为详解说,并指出二十四史28之名称及作者,编年史之分类和要目,记事本末之略目和作者,并说古人读书,有提钩玄之法,力不足读全史者。读《温公通鉴》及《马氏通考》,亦足以通古今矣。
4、子学部:子学意义,子学家之区别,诸子来源,不仅说明九流十家出于何说,代表者何人,而且将老子影响,儒墨异同,儒家之性癖,都详为介绍。
5、文学部: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文学概论,即按体裁分类,又以文学之形态、时代之先后分类,给人以系统概论常识。
王老先生对于诗之论述更为详尽,将诗之研究、分类、韵律、流变等都有具体解释。他介绍楚辞,从明名起源、主要篇目和屈原关系,都扼要说明。赋之研究,自意义、起源说起,并将诗与赋不同之点,作以分明介绍。骈文分为三体,特别说明古文与骈文之盛衰时间及其原因。先生说词的别名、起源、词家之祖、大盛时期,虽寥寥数语,说得至为透澈。他对曲也颇有研究,说曲由词变来。曲与词之别,在组织上,曲有科与白,而词则无之。在音调上,词谱与曲谱完全不同,其分类有三:即散曲、杂剧、传奇。有北曲与南曲之分,并指出创造人与代表作。说二簧起于湖北黄陂黄岗二县。昆腔起于江苏昆山。他对小说研究也较深,说小说起源于上古之神话传说,在分类上有内容、文体、篇幅形式、来源之别。说到沿革,则谓汉谈仙鬼,六朝谈神怪,唐渐达绚烂之境,有列传、剑侠、艳情、神怪之作,宋为章回小说之滥觞29,为以后白话小说之始。元至明清长篇小说大兴,并指出著名书名。先生解释文言从文王演易30,周公作象,仲尼系之以辞而起,并说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他纵论古文之体裁名义,他主张学文不必作古人之奴隶,惟求明白晓畅,尽人可知而已。他说刘勰31之《文心雕龙》,创论文之体,锺嵘诗品,创诗话之文体。先生对李、杜诗之特点,韩、柳文之差别,清代古文之流派以及古音韵之变迁,都作了详尽阐述。
王老先生著《国学卮言》时,从提高学生学术修养角度出发,意在开拓其眼界,扩大其认识,端正其思想,对泥古保守者时作,议非对力不足读全史而愿通古今者指出捷径,对国学所属范围各家史实,力求简明正确,对其命名必须根究由来,对其分类必须取各家之长,众议不废,已见不专。
(二)《觉非堂诗存》,是王老先生少壮时期作品,共计诗六十三首,后附一篇“匪巢写真”散文,出版于一九六三年。其时因社会不安,兵燹濒仍,遗失不少,未能将先生之诗全刊,即在少量付梓篇幅中。亦能看出其才华。其诗委婉含蓄,风格清新,富有鲜明生动之艺术形象。语言尤其优美洗炼,明白如话。但因先生所处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其诗表现感情沉痛。到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先生由衷喜悦,思想开放,其诗亦雄浑豪壮。因此说先生之诗以解放为界,有前后期不同。前期充满社会黑暗,国事日非之感,多忧国伤时之作,表现对国家命运,农民生活关切;后期“三山”推倒,人民执政,先生向往光明,热爱自由,可惜这一时期作品因十年浩劫,率多损失。前期忧国伤时诗,有《感时》:“匪是官兵兵是匪,兵和土匪心如虺,哀哉!茅檐畏首复畏尾,神州处处风鹤惊32,良家夜夜防山鬼,不见英雄挽狂澜,惟闻妇女哭不亿33,嗟乎!天不洗兵战不休,禹域黔首能余几”!此系少年时期所作,当时干戈遍地,民不聊生。又《读岳忠武王集》34二首,第一首:“盘马弯弓起相台,忠肝义胆真其才,两言国治千秋仰,三字狱35万古哀,和议终王后累,战功偏惹贼臣猜,最关成败伤心处,一日金牌十二来。”其二首有……“道济长城36由内怀,伤心坠泪古今同”之语。此系一九二一年以前作品,虽缅怀岳忠武王,亦有借古讽今之意。《红梅》:“血染枝头点点新,早从雪里暗偷春。本来也是清高品,一抹胭脂便误身”。《白菊》:“最怕胭脂染,独留真面真。吾行安吾素,不近热中人。”时两首绝句,表现了先生刚直不阿,我行我素的性格。
王老先生热爱古代赤心为国之忠臣将相,痛恨劳民伤财愚民之帝王,对行为卑鄙,影响团结之事,猛烈抨击。读以下几首诗,可知梗概。
《五丈原怀古》
旗鼓堂堂出剑门,天戈指出气先吞。
两朝身作三军帅,一夕星沉五丈原。
司马曾甘巾帼辱,卧龙那负鱼水恩。
纵然渭岸留余恨,功罪还须仔细论。
《秦始皇之墓》
徐市37海中采药期,正是始皇治墓时。
祖州倘得长生草,却是骊山葬阿谁。
《过夏姬墓》38
夏姬早伴巫臣游,逃晋奔吴事可求。
未见株林39归玉影,柘林埋骨更悬疣。
《汴垣闻陕军败绩》
潘杨湖畔41几蹉跎,铁塔繁台42次第过。
但见残兵填洛水,更无猛将挽银河。
茅津43船户谱新曲,崤底44农民唱挽歌。
是岳是关难区别,王侯失败泣铜驼。
先生经过宦海沉沦之后,痛苦愈深,对旧社会到处虎豹遍地豺狼,不得不生渴望自由之心。一九二七年他曾任乾县县长,仅仅八十五日,为了救护革命青年,遭豪绅猜忌,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挂冠至西安,《乾州纪事》:“长乾八十五,见绅如见虎。人道为官荣,我言县作吏苦。”《乾州偶成》:“游罢汴州到此州,此州不与汴州侔。汴州终日无多事,多事此州不自由。”以上两首诗,可见先生憎恶黑暗,渴望自由的心情。
翌年先生主宰临潼,所遇风险更大,从《临潼吏议》、《狱中》二首和《狱中寄友》诗中,可以知之。《临潼吏议》:“宦海波涛险,惊风卷浪沙。无端市来虎,有迹幻杯蛇。45因果凭谁论,恩仇空自嗟 。何时登彼岸,演易问梅花。” 《狱中》二首之一:“来去匆匆事已奇,当头一棒更姿疑。只缘气盛身犹健,还为恩深命转危。老母六旬窥画饼46.娇儿八岁望糇餐。折腰到此真堪悔,况惹他人故故嗤”;之二:“误落泥犁最下层,衣冠破锭发蓬松47。抱关48岂合为贫仕,闭户原同入静僧。茫茫苦海终须渡,彼岸遥悬一颗灯。” 《狱中寄友》诗中:“…杨雄识字还投阁49,屈子多才亦问天50。逐客51岂无秦相谏,释囚宁让晋候贤。”
一九二九年王老先生任陕西公债专员兼银行,由大散关入,从子午口出。在出山途中被匪绑票,入山三月余,冒险逃脱,几至丧命,沿路见闻和所历危险,据说都有诗作,大半遗失,从所存数首中,说明情况,兹照录如下:一、《夏旱》诗中有……“一雨辄经数十日。一晴重阳到端阳。河流降落沙迹显,草木凋残麦苗黄。天步艰难国步困,民粮短缺军粮荒。……”;二、《栈中遇负粮者》:“眼见负梁又负薪,关中草木不知春,而今事业夸慈善,饥溺52伤怀有几人”。(两首是在一九二九年赴陕南时天旱年饥沿途所作)。三、《子午遇险》:“行年三十五,持节出子午。芒鞋踩馋石,曲径绕水浒。鸟向树端啼,风从崖下舞。飞瀑落琼瑶,怪石蹲豹虎……,关山濒陟降,韬略几吞吐,不料骓不逝,惨败成俘虏。衣履凭君劫,锱铢资君取,四面尽楚歌,英雄难用武……”,此系出子午口被匪绑票情景。四、《匪巢忆家》:“满山风雪打松花,不见张安不见家。客睡何曾眠得着;遥知闺梦到天涯。樵径风凄寒透衣,茅坪云暗雪侵帏,个中消息疑鱼雁,梦里团圆说瘦肥”。此系描述在匪巢思念家乡的情景。五、《自遣》:“误入亡羊路53,忧疑睡不眠。千岩万壑地,一日四时天……”。此诗描述匪巢在千岩万壑中,一日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天气,其令人难堪可知。六、《纪梦》:“王孙客夜忆家门,噩梦惊来欲断魂。醒来呼天天不语,空留枕上泪伤痕。”此系先生在匪巢中忆家做梦后呼天流泪、脱身不得的情景。七、《脱险至殿紫村》:“得失原来同楚弓54,阮生55何必泣
途穷。而今豁目还狂笑,失马焉能限塞翁。”此系三月后冒险逃出匪巢,犹如塞翁之马失而复得,放眼狂笑大喜情况。八、《周至县置酒》:“吾戴吾头竟出山,杜鹃声里忽开颜。故人怜我惊慌甚,笑把金遵叙旧欢。”此系出山至周至,遇友人孙坦夫县长,置酒相迎畅叙旧欢情景。九、《到家》:“跳出樊笼返故乡,一家骨肉喜洋洋。亲朋一例具羊酒,共道萱堂鬓已霜。”此系归家后,家人亲朋团聚欢庆情况。
一九三一年,当间岛56问题发生时,先生恨日侵华,写武休57关诗:“鸭绿江边倭寇游,燎阳烽火照神州。勾心斗角方酣战,何事关名号武休。”
一九四三年,关中大涝,田苗受灾,城乡人民交困,先生有《苦雨》诗:“今年雨量太得多,遍地潢潦街成河。粟红贯朽坚壁倒,翻盆破块仍滂沱。前庭漂流高凤麦,甸人58胡取三百禾。潇潇凄凄复滴滴,毕竟天意又如何。
以上是先生在解放前忧国伤时之作。
解放以后,王老先生亦有不少浑厚豪壮,思想奔放作品。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军队。例如一九四八年《解放秦岭》:“野战军人不为家,一心要放战场花。大王岭上鸣刁斗59,和尚原前起鼓笳。月落散关犹聚米60,雨淋斜谷尚量沙61.解除痛苦加温暖。箪食壶浆众口夸。”《解放兰州》:“马蹄踏破六盘山,闻道将军已斩关。提挈后方佳子弟,因风飞入玉泉山。镇远桥上眼界开,黄河滚滚抱城来。红军奔放如潮涌,三马同巢何益哉。”一九四九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诗:“马恩列斯毛,革命理论高,人民能开国,工农善操刀。”
王老先生才思纵横,笔下敏捷,不独表现在诗歌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如有人与他同行,请他拟一付结婚喜联,先生便冲口而出:“喜歌桃禾未一句,爱赋鸡鸣第三章62。”有一次除夕日与一农民在窑洞中谈天,农民求他在窑门上写春联,他便挥笔写:“上下皆是地,寒暑不由天。”横额:“冬暖夏凉”。在西安时,一友人遭丧事,先生去吊唁,闻风水先生讲迷信,回家即拟《讽刺风水先生》诗一首:“风水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东西。山中尽是王侯地,何不搜寻葬乃翁。”
王老先生喜读史,对地方志亦常浏览。一次见到宝鸡的《邓志》和《强志》,他即发现问题,赋诗一首,在诗中指出错误:“邓志多夸张,强志少发扬。仲叔虢君字,封爵周武王。郑桓灭东虢,虢叔殉国亡。犬戎乱周室,救周赖秦襄。周报襄公德,赐地秦西疆。平王迁洛邑,西虢徒上阳63.仲叔东西误,强志考未详。”
王老先生擅长散文,他所写的“匪巢纪实”一文,简练生动。他以前资性笨,后来开口成章,下笔如神,据先生说:“读书要苦学多读,多读才力厚,才力厚,性灵出。”因而显得思敏笔快,先生诚可谓实学之人,弥留时还喃喃读着八十多岁所作之诗:“心脑欲烈,身在神不在。伏胜64年九十,犹把经书传。我年不及他,何自竟弃捐。”先生虚心向学,壮心不己,于此可见。
先生生于一八九一年十月,逝世于一九八三年二月,终年九十三岁,同窗凋零,门生参差,唯先生独享遐龄。中共宝鸡市委统战部、宝鸡市政协、中宝鸡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及先生生前好友赠送花圈挽文,于一九八三年二月八日在杨家沟举行隆重追悼会,先生可含笑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