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陕西省第九区(宝鸡)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凤翔迁至宝鸡金台观。专员温崇信鉴于宝鸡一带没有地方报纸,遂与当地教育界人士商议创办报社,以启迪文化,发展教育,移风易俗。商定报名为《西北晨报》,随即开始筹办。成立董事会,确定经理,筹建社址,办理立案手续。
董事会董事长温崇信,董事有张天儒、王右箴、张群英、强哲生、高希齐、张寿天、王鸿基、杨参政、张治洲、秦伯瀛、张屏轩、蔡呜岐、郝克远、王静涵、淦靖南等。为筹措经费和报纸发行便利起见,增聘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属各县有名人士为董事,如凤翔的贾宗义、候俊猷、岐山的王鸿骞、侯方伯,陇县的李虎臣、朱静斋,武功的蒋友樽,眉县的温洁甫,扶风的张鹤鸣、王映兰等。确定经理杨参政,社长兼发行人王静涵,付社长兼总编辑淦靖南,会计张敏之、保管贾培,工房负责人王鸿基等负责筹建,呈报立案。一九四三年下半年经上级批准,遂建排字房、铸字炉、印刷室(由王鸿基办的复兴书局代印)以及校对、发行、电台等室,招聘工作人员和工人。当时编辑有丁宣育、梁凤,记者韩文慧、贾培,拟于一九四四年元旦出报,嗣因筹备未妥,推迟到是年四月一日出报。《西北晨报》为四开版,日印三千多份,主要发往各县教育机关和学校。
一九四五年温崇信离去,报社人士亦有变动。董事长由继任专员孙宗复担任,经理由李家钧、秦伯瀛相继,发行人换成张天儒。社长兼总编辑由陆军特种兵宝鸡联合分校政治教官张兰舟担任,排字房负责人由跟随孙宗复来的赵泮山继任,张敏之调为编辑。
一九四六年社长马光勋兼总编辑,后由张敏之专任总编辑,赵泮山升任经理,韩振洋为编辑。社址移至城内南门口。
一九四七年党团统一后,专员孙宗复把《西北晨报》改名《统一日报》。社址又迁往西街城隍庙。社长张群英,经理由任祝三充任,记者有何柱国、贾培。副刊编辑王培贤。该报的发行有专署硬性分派各县,由于报费不能按时上交,日印份数遂减至一千二百多份,经理亲到各县催要,总是收不齐,后由专署副官郭朱丞去催,各县认为是孙专员派来的,就设法即时付清。
一九四九年七月宝鸡解放,军管会接管了《统一日报》。由报社经理任祝三办理移交手续。七月十七日改名《新宝鸡报》。当时工人有四十多人,仍用四开机印报。《新宝鸡报》社长兰钰兼总编辑,记者乔迁等,只办了两个多月,九月中旬就调迁青海,办起了《青海日报》。原报社地址现改为宝鸡印刷厂。
一九四四年至解放前夕,宝鸡除《西北晨报》外,尚有孟紫萍办的《通俗日报》,陈剑泉办的《新世纪晚报》(一九四八年八月出刊),河南迁宝鸡的《新都日报》(原在河南省洛阳),一九四四年九月在宝复刊,一九四五年下半年迁回。
当时的报纸,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很少报道,只是转载些政治新闻,刊登些小道消息、街谈巷议,低级趣味的东西连篇累牍,充满报端。如某地杀人,某人斗殴等,以满足部分不事生产者的兴趣。一九四六年《通俗日报》刊出宝鸡中学某一事件,未把事实真像弄清,激起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对,遂前往报社质问,学生捣毁了《通俗日报》社,事件延续了一个时期,引起社会人士的质疑。
一九四五年七月三日,宝鸡的几家报社成立了“宝鸡新闻报纸编辑人协会”,理事长杜健英,常务理事张敏之、宋子荣,理事有杜健英、张敏之、宋子荣、容毓成、梁凤五人,梁逸若为监事。
同年九月六日宝鸡各报、各通讯社的新闻从业人员近二十人,复以选举方式,成立了“宝鸡新闻记者公会”。理事长杜健英,常务理事张敏之、张兰舟,理事有孟紫萍、容毓成、王文超、梁之耕,会员有马光勋、张敏之、张兰舟、王念兹、李朝录、孙思让、韩文慧、赵泮山、牛启敏、肖风、孟紫萍、容毓成、梁子耕、王文超、刘灿南、刘雅亭、任静如、孙聿、杜健英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