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向称文化古国,历史悠久。追溯学校教育起源就很早了。古时学校可分三等:一是帝王所设的“辟雍”;二是诸侯所设的曰“泮宫”;三是地方所设的曰“庠序”(殷曰序、周曰庠)。辟雍、泮宫均为王室贵族子弟求学之所;庠序虽为地方所设,可是受教育者多是当地权贵之家的子弟,平民百姓的子弟仍属寥寥。
明清时代,府、州、县学设教官,府曰教授,州曰学正,县曰教谕(亦称学里老师)训诲所属生员,管读书之人。县学的生员又称庠生。一县之内有邑庠、郡庠之别,在县学考中的叫邑庠,在府学考中的叫郡庠,均有府、州、县学的教官主考,考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可惜宝鸡地方志向付阙如,加之地处散关要隘。历代兵家常争,唐宋兵燹濒仍,明代以前方志散失无存,无法嵇查。只知明代宝鸡有“庙学”,详情亦无法可知。从清康、乾年间,宝鸡县教育始有略考。
一、清代宝鸡县教育
乾隆四年知县乔光烈令各乡设“社学”,并在县署“佑德观”内讲学论文。这个讲学论文的场所就是宝鸡“鸡峰书院”的前身,直至乾隆十四年邑令周天生创建“鸡峰书院”,邑人张钟英任主讲。乾隆五十七年知县徐文博捐资购得“党氏”废宅,创建“金台书院”。
嘉庆八年知县何其英拨给金台书院土地二百一十一亩,作为学田,其收租银作为士子“膏火费”(即学生伙食费)。先后在金台书院任主讲者有邑人强铎、强振志。据杨子梁所编《乡土志》记载,在强振志之前尚有张学泗、容养正、王遇隆、黄景梅等人。
光绪十五年知县黄肇宏,创立“宝贤学社”挑选八名秀才肄业其中。光绪二十八年废科举。光绪三十一年知县蔡宝善改金台书院为“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知县杨宜翰扩充高等学堂,择乡间较优之私塾为“初等学堂”,就是后人所说的“义学”,又叫“官学”。入虢镇火神庙有一所义学,靳鸣图任教师,渭河南还有一所义学,赵宗鼎任教师。
二、民国成立后宝鸡县教育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宝鸡首创人蔡宝善,积极推广者杨宜翰。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首先把县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改为劝学所。把高等学堂改为高等小学堂,后称高等小学。民国九年创办第二高等小学于虢镇,遂将县立高等小学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三年创立第三高等小学于马营。民国十四年杨虎城将军驻虢创建“渭滨中学”。民国十五年改劝学所为宝鸡县教育局。民国十六年省立二中迁虢,民国十七年招生开学,在校学生二百名左右。民国十八年该校迁至凤翔,原虢镇校址办县立中学,校长韩树勋、教员有王建若、杨联甲、王紫京、王子清、王幼诚。民国二十一、二年宝鸡城内东街设通俗讲演所,杨子梁任所长。民国二十二年在贾村杜家凹村成立私立崇文小学。民国二十五年在周原乡俱家村、蟠龙乡大槐村、马迹乡陵厚寺、阳平镇、磻溪乡潘溪宫、云栈乡太寅等处增设中心小学。民国二十六年建立私立蔚文小学、复兴小学。二十九年创办宝鸡县立中学,民国三十一年附设简师班。民国二十九年实施新县制,全县原二十八个联保改为二十一个乡(镇),各乡(镇)中心学校,保设保学。民国三十年在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或某保国民学校。截止民国三十五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三十四所(陈宝、虢镇、鸡峰各三所,县城、新市、长寿、神农、金陵、千水、周原各二所,其余乡、镇各为一所),保国民学校二百六十所。民国三十三年中正小学成立。地址在宝鸡谭家村。
民国三十五年私立建华中学成立,翌年中和小学成立。三十七年县立师范成立,接着、工合、中州、齐鲁、河北等小学以及铁道兵、荣军、惠工、扶轮等小学相继成立。
抗日战争期间,外地迁宝之学校有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黄河水专、商邱高中、大华中学、省立西安二中、陆军测量学校、励行中学。
为了对解放前宝鸡县教育发展概况有个轮廓了解,特将宝鸡县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较早的几所学校负责人和社会教育机构及负责人列后:
(1)宝鸡县行政机构负责人
民国初年至民国十年前后,宝鸡县劝学所所长为王西渠、杨仁山。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一年,宝鸡县教育局局长先后有何雪堂、顾仁甫、赵贵卿、张子才。民国二十二年裁局并科称教育助理员,至民国二十五年先后教育助理有张天儒、杨参政、张相温、杜光祖。民国二十六年改为第三科。民国二十九年又改为教育科,至民国三十五年,先后科长有杨参政、张群英、何明初、胡明德。民国三十六年县府秘书梁炯兼教育科长,梁兼科长前省教育厅委派李侃为科长(未到任)。民国三十七年至宝鸡解放,科长先后有韩振洋、孙习善、秦淮。
(2)宝鸡较早的几所学校负责人 宝鸡县高等学堂,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由书院改办,地址城内考院,校长王紫京,教员李紫垣。民国初改高等学堂为高等小学堂,地址城内文庙东。民国九年又改称“宝鸡县高等小学”,校舍后被甘军占驻,遂移至长寿山,此一时期校长为谭善述、何雪堂。民国十五年学校遭劫后搬回原址。校长先后郭灵甫、张子才、王御学、王伯恩、杨芝宇、黄绳宗、王建邦、何子和、张群英、何明初、强治洲。民国三十七年临时改为实验小学,先后校长有李侃、杨全绪。
第二高等小学,于民国九年创办至民国三十八年,校长先后有李紫垣、严酉山(民国十三年)、王子恩(民十五年)、王诗庵(民二十年)、郭子藩(民二十一年)、马旭天(民二十二年),杨参政(民二十二年秋季)、李含英(民二十三年)、范秉义(民二十五年)、邵诲庵(民二十六年)、严哲生(民二十八年)、王宗海(民三十四年)、李湘文(民三十五年、三十八年)、蔡培文、邵育(民三十七年)。
第三高等小学,于民国十三年创立,至民国三十八年,校长先后有杨仁山、李居仁、徐士杰、张群英、李伯玉、倪宗宽、贾均、姚德骏、刘叔武、车衡、王登甲。
宝鸡县立中学,创建于民国二十九年,先在八角寺开办。后移城隍庙,最后迁至西关新建校址(即今宝鸡中学)。开始杨参政代理校长,后为校长。民国三十一年校长温初芳,民国三十三年校长朱映兰,民国三十五年校长尹培业,民国三十七年最后一任校长韩振志。
宝鸡私立建华中学,第一任校长杨参政,直至解放后,一九五一年校长刘钊。一九五二年由宝鸡县政府接办,改名为“宝鸡县立中学”,一九五三年校长任光烈、一九五五年校长张贵昌,一九五六年迁至石羊庙(即今石羊庙高中),校长仍为张贵昌。
宝鸡县简易师范,民国三十六年创办,校址渭河南桑园铺,解放后停办。首任校长杨参政。民国三十七年先后有王丕贤、常思杰。
三、外地迁宝学校及负责人
大华中学,民国二十八年迁宝,驻八角寺,何大忠主办,名誉校长黄自芳,后并入县立中学。
惠工中学,系迁陕工厂联办,校址十里铺,校长先后有黄自芳、周之规、濮源澄。
陕西省立西安二中,由西安迁宝后,校址先在六川店,校长侯良弼。后移石羊庙,校长李步霄。最后迁至虢镇城隍庙。民国三十五年下半年迁回西安。遂即成立虢镇中学,校长朱映兰。
河南大学,由河南开封迁宝,曾在卧龙寺、底店、姬家店住过。
商邱工学院,由河南省焦作迁宝,驻虢镇南门外。黄河水利专科学校,迁驻宝鸡西赵家坡,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
青年职业学校,迁驻宝鸡益门镇。
陆军测量学校,于民国二十九年前迁驻六川店。
四、宝鸡县社会教育机构负责人
通俗讲演所,地址在宝鸡城内东街,所长杨子梁。
虢镇阅报室,于民国二十一年设立,负责人先后为王一之、马旭天、王宗海。
阳平阅报室,于民国二十七年设立,负责人王建邦。
宝鸡县民众教育馆,于民国二十八年前设立,馆长张定五、马伯理。县民教馆,原设立于宝鸡,以后于民国三十年移至虢镇,馆长先后有任子昭、程子万、郝克远。
宝鸡读书馆,设宝鸡旧县府大门楼上,馆长王伯恩。
宝鸡较早的文具铺“秉直堂”此后刘兰亭开设协兴书局,用石印机印刷,王鸿基开设复兴书局,先用圆盘机后用四开机印刷,书局均代售课本。随后开设文具店的有张希平、何子和、黄子云、赵显邦、程宗道、刘德福等,亦代售课本。虢镇有贺寿卿开设的启文书局,(后改名文化服务社)、大华书店和邓映林的文具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