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雍兴公司虢镇业精纱厂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高镇芳供稿 俱志青整理  浏览量:137 

雍兴公司业精纱厂位于虢镇惠家湾,南临铁路,距城二公里,厂地面积一百三十亩。是当时虢镇地区最大的轻工业厂子。

(一)建厂情况

业精纱厂属雍兴公司领导,老板是大资本家宋子文。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利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沿海一带和抗战地区工程纷纷向内地迁移。业精纱厂由山西迁来虢镇,厂址设在北街“山西会馆”等处。当时是手工业生产,设有手摇机二十多台,一台机子五十个纱锭。卷棉间一个,约二十个工人,专作清花供应纺纱。

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城内租房已不适应需要,此后就在惠家湾购地建厂。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迁至新厂,那时该厂拥有资金十五万个银元,在工业落后的虢镇来说,可谓首屈一指。厂址新迁后,由土变洋,更新设备,从手工业生产发展到机械化生产,淘汰了手摇机,安装上英国造的新式铁机子五台,每台有四百二十个纱锭,还增设了动力车间,使用上了锅炉。民国三十二年又从蔡家坡购来六台国产铁机子,每台四百个纱锭,虽然质量差,但还可使用。前后共计十一太铁机子,四千五百个纱锭,工人一千一百多人,内有女工三百多名。

厂子由经理王瑞基、厂长李广生负责管理,成立了工会,主席李景红,继任李荣昌。厂子下设人事、财务、生产、基建四个科;分设清花、纺纱、织布(两个车间)漂染、动力六个车间,每个车间设有主任、带班工头。设炮楼三个,警卫人员二十多名,分为三个班,日夜站岗,工人凭证出入,出厂要搜身,搞得很紧张、很森严。

(二)主要产品

起初纺出的纱,粗细极不均匀,只能织包皮布和十八磅的布匹,与农村土布厚度相似。但质量比土布结实,价值较洋布便宜,农村人争着购买,小胜量大而快。当时虢镇地区没有发电设备,后来该厂增设了动力车间,利用锅炉发电生产,安上电灯照明。生产品种增加为两种:一种叫做洋布(平布),商标“鸡牌”;另一种是粗毛呢子,称“人字呢”。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七年是这个厂子的兴盛时期,产值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增加(因该厂被水毁,资本无从查考)。据健在的知情老人吴子祥、高容,工人王存录、杨天居等谈:“当时业精是机器生产,布的质量好,价格便宜,把手工业织布厂都给挤掉了,布匹销售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群众反映业精纱厂在虢镇实在是揽钱哩!”这说明当时业精纱厂生产形势很好,盈利剧增。

(三)罢工斗争

生产不断发展,盈利剧增,相应的应当改善工人生活。但资方一贯利欲熏心,花天酒地,不顾工人死活。一九四七年五月在工会主席李景红的领导下,工人团结起来,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福利。厂方不但不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相反叫来军队,架起机枪,企图以武力镇压工人运动,强迫复工。但工人不畏强暴,坚持斗争,后经多次谈判,只答应给一件衣料,即每人七尺布,工人方才复工。

一九四八年二、三月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工人月资不够全家糊口,忍饥挨饿,无法维持最低生活。于是在工人李荣昌、吉志义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二次罢工运动。这次工人要求:①配发实物面粉;②工资不要票子,改发银元;③修澡塘。厂方请来县长和军队,软硬兼施。先用武力镇压,不行,随后就来软的,“个别谈话”,分化瓦解,企图涣散工人罢工斗争。但工人众口一词,不屈不挠,不答应条件绝不复工。最后不得不答应每人每月发一袋面粉,修了澡塘,才复了工。后来开除了吉永昌,将荣昌关押了一个多月。

一九四八年虢镇第一次解放时,经理、厂长、职员惊恐万分,企图携资逃跑,厂内顿时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工人自动组成纠察队,维持秩序,日夜巡逻,守护工厂,使土匪抢厂未遂,避免了损失。

一九四九年四月间,解放大军西进,经理、厂长又企图逃窜,被工人纠察队及时发现阻拦,未能跑掉。不久虢镇解放,该厂即由驻军实行军管,后交由人民政府接管。正当工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努力恢复生产之际,暴雨成灾,工厂被淹。一九五O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晚,虢镇北原和惠家湾一带急雨狂风,汪洋一片,加之原上的洪水顺沟急流而下,水量大,流速快,铁路路基高,漂泊的麦草、杂物堵塞了桥洞,水无出路,回旋上升,霎时惠家湾、高家堎低洼地带,全遭水淹,不到一个小时,业精纱厂竟被冲毁,房塌物漂,财产损失惨重,淹死冲走七人。水毁后,该厂东迁,分别归于咸阳西纺一厂和蔡家坡西纺二厂。原厂址先为西北运输公司所占,后为西北工人疗养院,现为西北冶金修造厂。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