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工 合 在 宝 鸡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杨参政  浏览量:199 

一、中国“工合”成立经过

“工合”就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和我国国内民主进步力量相结合,为反抗日本侵略,发展民族经济的产物。它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坚决抗击日寇侵略的中国共产党的热情鼓励和支持。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日的国际友人埃德加·斯洛(美国人)、路易·艾黎(新西兰人)和我国进步爱国人士胡愈之、沙千里、章乃器、徐新六等人鉴于沿海工业城市的相继沦陷和作为抗日后方的西北、西南地区工业落后的情况,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在上海发起组织“工合”,设想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流落到内地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失业人员、难民,从事军需和民用工业品的生产,以支援抗战的需要。为了便于“工合”在各省开展活动,“工合”的发起人多方联系,以取得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在当时抗战气氛的影响下,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勉强同意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由他担任理事长,艾黎担任技术顾问负责筹备组织。“工合”遂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在武汉正式成立。同年十二月,在重庆建立了“工合”的组织机构,正式成立理事会。宋庆龄为名誉理事长,孔祥熙为理事长,理事中有国民党政府的负责人,还有在重庆的共产党人林祖涵、董必武、邓颖超以及各界爱国知名人士。同时,“工合”先后建立了西北、川康、东南、西南办事处和各地事务所。

艾黎等人在筹办“工合”运动中,得到了当时在武汉、重庆工作的周恩来、博古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艾黎还三次到延安,两次到新四军活动地区,得到了毛泽东、彭德怀、贺龙、叶挺等领导的热情鼓励和指导。陕甘宁边区和新四军所在地都设有“工合”事务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工合”一直开展得卓有成效。

“工合”组织,在国内发展的同时,还与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宋庆龄担任了设在香港的“工合”国际委员会名誉主席。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工合”推进委员会,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了道义上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二、西北“工合”在宝鸡的发展

一九三八年,“工合”在武汉成立后,艾黎接受周恩来、博古同志的建议,运用他本人的影响,设法使三个在汉口的棉纺厂迁到西北;一个迁到宝鸡,其余两个迁到西安附近。同时,指派“工合”的发起人之一卢广绵(“工合”组织部长兼西北办事处主任),乘火车到宝鸡。当时,宝鸡为陇海线的终点站,由于日本侵入华北,潼关以外的工厂纷纷内迁,失业工人、难民、伤兵成批涌向宝鸡等地,市面商品非常紧张。卢广绵等认为这里的地理、交通、人力、市场都是开展工业合作社最理想的地方。随即在宝鸡着手建立“工合”西北办事处,不到半月时间,就组织了十几个合作社,打开了“工合”在西北发展的局面。

三、“工合”宝鸡事务所成立后的情况

“工合”西北办事处成立之后,紧接着在同年八月下旬成立了“工合宝鸡事务所”,主任马长海。事务所成立后,一面进行合作社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一面培训技术骨干。由于各界人士的大力赞助,“工合”在宝鸡发展很快,不长时期就拥有一百零八个生产合作社,生产了一部分军需品(军用毛毯、被服)和生活用品,解决了军队和市场的需要。从此以后,到一九四五年,这七年时间里,成为“工合”的兴盛时期,各种合作社蓬勃发展,甚为活跃。

1、宝鸡、虢镇、马营均设有弹毛厂和纺毛站,益门镇设有织毯厂。先由弹毛厂把原毛弹成绒毛,再由毛纺站纺成绒毛线,然后交给织毯厂织成毯子。产品由事务所按签订的合同调拨。原料如羊毛等,由“工合”西北办事处设在青、甘、宁一带的“工合”事务所采购,派汽车队运输,在虢镇“工合”仓库存放。宝鸡事务所指派王志杰为经管人,候定远为经收人。原材料到库后,即分发各弹毛厂进行生产。

2、温水沟采木合作社

采木合作社,以采伐木料、加工枕木为主,兼烧木炭。枕木用于铁路修建,木炭用于发动汽车。该社负责人有王伯珍、刘华亭、候定远。生产资金由“工合”贷款,租用山林采伐。这个厂对开发本地资源,为交通事业服务做出了贡献。后来由于林区道路困难,产品价低而中止。

3、宝鸡城内开办有织布铁器、织袜、印刷等各类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开始是“工赈”性质,后来逐渐添置设备,积累了资金,办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工厂。以上各厂和各类合作社的劳动力均是失业工人、难民、伤兵以及当地贫苦农民。从而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和工作问题,深受劳苦大众的欢迎。除此以外,还办起了“工合”小学、医院、金库和联营供销处等。

四、抗日胜利后“工合”的调整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物价跌落,使一部分合作社停止生产。在此情况下,“工合”宝鸡事务所对各合作社进行了调整。将原来一百零八个合作社,按行业合并为二十三个。其中四个皮革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一个,成为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皮革厂的一个大厂。通过调整,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调整后二十三个合作社共有工人五百多名,每月产值达一亿六千万元。后来,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工合”的干扰和破坏,一些负责人被迫辞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的“工合”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五、“工合”遭受严重破坏

“工合”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把动员民众力量,阻止蒋介石对日妥协投降,推动国民党抗日作为主要任务,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发展内地的工业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创出了路子。“工合”的每一步发展都经历了和国民党当局的斗争。国民党当局除在经济、资金上限制外,还采取种种手段对“工合”工作人员进行迫害。

一九四一年农历五月,宝鸡县政府指令军统特务逮捕了在马营“工合”纺毛站工作的地下共产党员章若雾(女)、李怀信、李维州、乔积玉和工作人员李华(女),关押于西安劳动营,使“工合”组织遭受了严重破坏。一九四三年秋,陕西省政府指派特务趁“工合”负责人艾黎、卢广绵不在宝鸡的时候,搜查了他们的办公室和住处。这就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统治集团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反动本质。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