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家戏
李甲宝口述 俱志青整理
温世英,原籍宝鸡甘峪人,后迁至宝鸡渭河南杨家场。温当时是宝鸡县地方民团团长,管辖益门堡、黄牛铺、东河桥一带,有钱有势。为了图名,光耀门庭,于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年馑上,出了少量钱,从本县码头王有喜手里买来一班戏箱。又经过二十一年年馑,到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收成教好,即开始成全戏班。戏班起名“鸣盛社”。因箱主姓温,所以社会上称为温家戏。温家戏正式成立后,由于演的不好,写戏的人,寥寥无几,温世英就凭自己的权势,责成各村轮流演唱,群众敢怒而不敢言,后来人们把温家戏叫硬定家戏。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下半年,贾村原刀山会,甲宝之弟李栋上刀山,甲宝唱挂经戏(挂经戏就是会戏)出了名。温世英通过甘清云(称甘班长)请甲宝兄弟两人及其徒弟五人进了鸣盛社,从此鸣盛社声誉大振。每逢神会都抢着写温家戏。上至千阳、陇县,下至宝鸡、凤翔,神会戏都离不开鸣盛社。鸣盛社在虢镇双碌碡和岐山县张家戏唱对台时,张家戏的《秋千跑马》只赢了温家戏一个下午,全台都输给鸣盛社。据说在宝鸡唱三月十九火神庙会戏时,观众把一座碑子挤断了,在渭河南(渭滨区渭滨公社)杨家场唱三月二十会戏时,正会一天,天气炎热,妇女们多在半坡或土台上坐着看戏,甲宝出台只做了个姿势,土台上有个妇女顾了看甲宝,一松手把孩子从崖上掉下去,娃虽然没有摔死,却把观众惹得乱哄哄的。这证明温家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的地方连温家戏也不叫,叫甲宝家戏。从此以后,每年腊月各地都来预定第二年正、二月的戏,一台挨一台都定在正月、二月,经常为定戏给人回话。
(1)演出剧目:温家戏多演文戏,生、旦戏最有名。如《春秋配》、《花钿错》、《宋士杰告状》、《安安送米》、《火焰驹》、《烙碗计》、《进妲己》、《黄河阵》、《通天河》、《七星剑》、《武二郎打店》、《三大祝家庄》、《八义图》、《九莲灯》、《回荆州》、《赤壁战》、《九华山》、《百花诗》、《十道本》、《抱火柱》等。
(2)主要演员:李甲宝(花旦)的《杀狗》、《搬石头》、《拾玉镯》。有赵进俦(须生)的《抱火柱》。李栋(文武小生)最拿手的《武二郎打店》。郑制忠(文武小生)。赵西社(老旦)。温金帮是鸣盛社的大包袱(亦名大肚子)。王双来、徐贵娃、茹登桂、沙德金杂角戏都演的很出色。温玉堂的丑。刘水保二花脸。音乐上益门堡秃子打鼓最有名。宝鸡渭河南党老三的板胡。范家村范班长的二胡。党家村来娃的二胡。陈家村景茂林的月琴弹的好,能听十里路。温家戏结束后,演员大部分死了,活着的就只有李甲宝兄弟李栋和沙德金。
(3)温家戏的特点:能适应潮流,能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力向学社班迈进。戏配得好,水平差的不让出台,舞台阵容齐整严肃,学生生活规律,衣帽整齐,穿啥衣服都是一色,进出排队。住宿地方干净卫生,新老演员学习风气很盛。在戏剧改进上,请有学问并懂戏的人讲解戏词,领会戏词精神。
(4)温家戏的结束:温家戏在李甲宝等苦心经营下,也红了十年左右(即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三年),往后由于个别老演员死亡,后继力量单薄,勉强维持到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宣布停演。至一九四九年宝鸡解放。温家戏的衣箱道具等由温世英、李甲宝、蔡宽各得一部份了场。温家戏从此告终。领班长开始是赵进俦,此后是李华(李甲宝),箱主温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