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虢镇府曲沟地名蠡探
发布:2013-09-16 来源:陈仓区政协  作者:  浏览量:309 
出虢镇城,沿虢凤路北行3华里,便是横亘八百里秦川的渭北台原。原虽不甚高,但边坡势若犬牙,襟扼衢津。府曲沟就是西宝北线公路虢凤段的一处险隘。古虢数千年的风雨沧桑莫不与之息息相联。那么,它因何而名,而又名于何时?历代方志均无记载。但细阅历史典籍,探究环境与地貌的演变,亦不难管窥其中的端倪。
虢镇古城形成于商,繁荣于周。西周时期,虢国建都于虢镇古城,开通了由府曲沟东侧盘桓而上,北达召公采邑①的车道,并在府曲沟西侧的冈峦(今玄武山)上修筑了报警亭燧(即烽火台)。于是,佳木葱茏、清泉淙淙的府曲沟也就成了行人商旅、驰驿轻轺的小憩之处。及至强秦渐并关中,横扫六合,在咸阳京郊营建阿房宫、华阳宫的同时,在虢国故都(时称虢县)修建了规模恢宏的虢宫②别馆,拓宽了虢县至雍城的道路。为了便于增加畜力,帮助辎车爬越陡坡,在府曲沟设立了虢城驿站。但不久后即暴发了大泽乡起义,在群雄亡秦的烽火中,项羽大军进入关中,焚掠秦宫,这些壮丽璀瑰的秦代建筑无不灰飞烟灭。
从两汉魏晋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虢县古城已成为关中西部的繁华商埠。北门外至府曲沟的道旁溪阜,庙宇栉比,酒旆招展,车马行人络绎不绝。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与宣武(治汴州)节度使朱温为争挟唐昭宗鏖战于虢县城北、凤翔城南,使隋唐盛世给古城、古道带来的繁华又毁于唐末藩镇相争的战乱。
北宋建立后,定都汴梁(今开封),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南移。虢县古城虽未恢复唐代的盛况,但佛寺道观的香火依然兴盛不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唐代达到鼎盛,象征佛教的莲花③也受到佛教信众的崇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晚年归隐庐山讲学,兴办濂溪书堂,凿池种莲,著述立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赞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引发了文人雅士的唱和共鸣。明末清初的作家李渔在《芙蕖》中甚至发出了“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的感叹。周敦颐退隐濂溪,初创理学,带动了书院的兴起。每个州县几乎都有书院④。虢县的书院就在风景秀丽的芙蕖沟,即芙蕖书院。
那么,芙蕖沟的地名和芙蕖书院为什么在地方志中均无记载?也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今天的府曲沟没有水,古时会有莲花吗?问题还得从历史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中探溯渊源。元代之前的府曲沟不但有水,而且有莲:泉水泠泠,清流潆潆;或积为潭,或聚为池。潭潭绰芙蕖,池池曳莲花。芙蕖沟由此而得名。今之府曲沟其实就是它的谐音。相传,芙蕖是天宫瑶池司花仙姬的化身。她因羡慕西湖美景、向往人间欢乐而私下凡间,被王母娘娘谪贬湖中,令其入淤泥而自省。倔傲的仙姬不愿再返天宫,遂化为冰肌玉体的芙蕖永留人间。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反复争夺大散关、和尚原、方山原。虢县屯储金军辎重,芙蕖沟亦成军用之地。后及蒙古崛起,蒙军两叩宝鸡,围攻凤翔⑤。金军回缩兵力,坚壁清野,焚毁芙蕖书院、佛寺道观。元代以降,撤销虢县,改设虢镇⑥,辖域并入宝鸡。因县治别移,芙蕖书院再未重修⑦。而佛寺道观再度恢复,明清时期又趋鼎盛。
由于历代兵燹的累毁迭废,自然生态的失衡嬗变,到了明朝中期,芙蕖沟泉水已渐流渐小。明嘉靖三十五年华县大地震后,芙蕖沟地下水脉徙移,沟泉仅存一息渗水,池竭莲去。此沟是赴凤翔府必经之地,谷幽径曲,当地遂称府曲沟,与芙蕖沟音谐意切。自民国以来,在历经了西兰铁路、虢凤公路、引渭工程、土地平整的巨变,府曲沟昔日的风貌已不可复识;加之明代修志以来,镇制无志,于是,作为虢镇古城护城河主要水源之一及古代文人雅士“三月三”曲水流觞、修禊会友之地的府曲沟,在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同时,也留下了几多遗憾与叹惋。

注释:

召公采邑:西周时召公封于今凤翔城周,建有城邑,史称采邑。

虢宫:据出咸阳市博物馆关中秦宫分布模盘及有关资料。

莲花:属睡莲科多年生草本花卉。在我国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莲花花粉化石,经测定距今7000余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灵岩山离宫(在今江苏吴县)为西施修筑玩花池,移种了野生红莲。莲花在我国由来已久,并非外来花卉。莲花,亦称荷、芙蓉、芙蕖(芙渠、扶渠)。

濂溪书堂、宋代书院:据出《庐山史话》、《文化常识精选》。

蒙军围攻凤翔:1222年蒙军围攻凤翔,未克而退;1231年蒙军攻占凤翔。

虢镇:始设于元。宋元以后,在州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设镇,其官署称巡检司;其职官称巡检;其职责是维持驻地治安。属州县指挥。

撤县后,虢镇生员就学于金台书院。  (郑光明)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