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马栏转角印象
发布:2017-06-14 来源:  作者:  编审:陈仓区政协  浏览量:632 

马栏转角印象

  作者  吕海龙

 

马栏,一个印象中屯兵牧马、垦荒生息的地方;转角,一个印象中十面埋伏、一触即发的地方。说来纯属机缘巧合,让我在一个朔风凛冽的冬日踏着暮色、裹着冷风,叩开了马栏的静寂,投宿转角一小客栈。当然,此马栏非三国魏曹操屯兵的鄢陵县马栏镇,亦非明代圈放马匹的北京门头沟斋堂镇马栏村,此马栏地处有“陕西小西藏”之称的旬邑县。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

深冬的马栏山区,午后的阳光慷慨的照耀着山脚下的村落、房舍,还有拴在路边的牛和羊,给冷峻的冬日添了些许暖意。沿着马兰河谷地一路行来,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山阴里残雪依稀可见,河床里冰冻难融,田间地头堆放着苞谷杆,沿途依坡而建的村落冷冷清清。一切都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的冬日真的是异乎寻常的寒冷。

大巴终究撵逐不上日落西山,车到马栏转角街道已夜色朦胧,投宿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在我定定神后,还四望着寻觅旅馆的霓虹灯招牌时,同行的舅舅竟然拉我一拧身,掀开一片厚重的棉门帘,进了一间低矮的民房,并说这是转角街上唯一的小旅馆。我这才注意到屋内横摆竖插的安放着几张单人床,墙上糊着发黄的报纸,墙角还有水瓮、灶具一些家什。炭火正旺的炮弹炉前偎依着爷孙俩正在烤馍片吃。见有来客老人赶忙起身招呼着烤烤火、喝杯热水暖暖身。抑或炉火的温暖,抑或老人的热情,寒意瞬间被驱散。大人们围坐在炉子旁东拉西扯,孩子则在一旁百无聊奈的玩耍。从与老人的闲聊中得知,转角这地方以前是相当热闹的,别看巴掌大的地方,站在客栈外的三岔路口都能听见东家鸡鸣、西家狗叫,但却是十里八乡乡亲赶集上会的地方。如今,随着山上马栏红色革命旧址的修建和红色旅游的发展,人都撵过去了,转角便日渐冷清了。问及老人转角的红色史诗,还未及老人开口,老人的孙子就凑过来插话:“坡上有红军住的窑洞呢,任保成他‘大’给红军还做过饭……”接过孙子的话茬,从老人的口中我们得知:转角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红26军军部所在地,1932年冬陕甘游击队整编,宣布成立红26军的授旗仪式即在孩子说的窑洞前。按照老人所述,那晚我们夜宿的客栈似乎就应该是当年授旗的校场了。

山里人夜间都早早的关门安歇了,除了偶尔有车辆从门前的三岔路口而过,鲜有人声。看着挂钟已过八时,老人清楚这会儿很难再有投宿者了,在给炉膛添上些炭后,便叮嘱我们洗洗早点歇息。临走时并说“门闭上不用上锁,这地方安全着嘞!”出门在外,我终却戒备心不减,顺手拉把椅子顶住门后这才合衣安歇。

山里的夜长而冷,因懒得爬出热被窝,亦怕煤气中毒,临熟睡前我未给炉子添炭。约摸半夜时分,火烬炉熄,余热已抵不住寒气的侵袭,冻得我蜷作一团,前心后背冻得直发抖,不由裹紧被子。半醒半睡中,想到明日还要赶路办事,眼见到了马栏山下,却与马栏擦肩而过,后会有期想来就更渺茫了。机缘让我这么近的走近马栏,我自然不甘心抱憾而去。造访红26军军部窑洞旧址的迫切便在辗转反侧中加剧。

终却熬到了东方露出鱼肚白,我早早的就穿戴好衣服。出了客栈门,即是转角三岔路口,整个转角街道还在酣睡中。冬日早晨的转角街道偎依在四面环山中,显得很静寂、安详。倒是崖背树杈上、电线上栖息着成群的黑老鸦。“嘘”在一声吆喝声中“哗啦”惊散开,撕叫着在天空盘旋。我坡下坡上穿了几个回合,仍未找到窑洞旧址。好不容易见一老汉牵着牲口路过,赶忙上前打问。兴许在冬日这么早的时辰见到有人拎着相机在街道晃悠很少见,涩眉涩眼的老汉也远远的如同看天外来客般打量着我。问及老人旧址去处,不知是老汉耳背,还是听不懂我的西府话,比划了半天,他才立马像当年的儿童团员给八路军指路一样说道:“噢,26军,26军就住在坡口的窑洞……”并牵着牛将我向前送出几丈远。

谢过老汉,顺着他的指引而上,果然在大路旁一间不起眼的房舍前见到了一方镌刻着“红26军诞生地暨红26军军部旧址”的碑石。背阴的文字简要记述了陕甘游击队在转角整编、授旗和宣布红26军正式成立的过程和编制情况。循着石碑左侧一段土石小坡而上,便看到房东孙子说的窑洞,的确是三孔土窑。敞开的院子里堆着柴火,窑洞门面破旧不堪,崖背上的杂树、枯草在朔风中晃动。从浓烟直冒的铁皮烟囱中,似乎可以看出中间一孔还住着人。这就是昔日的26军军部?这就是当年红色革命的指挥部、作战部、首脑机关所在地?按史料记载的红26军在此驻扎不久即南下渭华开辟苏区的时间推算,我似乎看到七十八年前那个寒冷的夜晚,在红军战士的戍守下,红26军军部中油灯通亮,通宵未眠的指挥员们在军事地图前制定着作战计划……转角、转折两个词在我头脑中涌动。我站立于窑洞前的土崖上远眺马栏,转角这个小山村尽收眼底,站在这个制高点上,当年红26军授旗的热血沸腾场面突然充盈我的眼帘。想到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让我不由面向三孔土窑鞠上一躬。

多想叩开柴门,进去坐一坐;多想能多呆一会,触摸一下窑洞的每一寸土,但终却不敢造次,不忍叨扰窑洞主人的安宁。在未征得主人许可的情况下,冒昧的拍张照片悄然离去。

马栏,不期而遇中,我来了,但愿未曾惊扰您的安详。

转角,唐突造访后,我走了,不眠的转角之夜让我永生难忘。

 

作者简介:

吕海龙,男,陕西岐山县人,民盟盟员,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供职于某国企办公室。现为省交通作协会员、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陕西心路文学创作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陕西交通报》、《宝鸡日报》、《华商报》、《小小说大世界》、《秦岭文学》、《路文学》等报刊。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